喜茶、茶颜悦色、同仁堂争相卖咖啡,星巴克迎来新对手?
锦州网站推广
茶颜悦色卖咖啡了,你造吗?
今年10月份,茶颜悦色和三顿半,这两个同样诞生于长沙的网红品牌,迎来了跨界合作。
它们一起开了线下的联名店,共同研发了奶茶和咖啡混合的全新特调饮品,吸引到不少消费者到店打卡,还推出了奶茶X咖啡的联名礼盒。
双十一零点整,礼盒准点线上发售。首发限量8888份,几乎一秒售罄。
不少没抢到的网友表示为了捡漏,熬了大半宿,不知道两个品牌联名消息的同学更是扼腕叹息。
实际上,近年来,进军咖啡市场的茶饮品牌不在少数。茶颜悦色以外,喜茶、奈雪の茶(下简称“奈雪”)、蜜雪冰城都或早或晚新增了咖啡产品。
而除了茶饮品牌,还有不少令人出乎意料的入局者。比如老字号药店同仁堂、中石化,甚至永久自行车也拥有自己的主题咖啡店……
让人不禁好奇,咖啡究竟有何魅力,引得各大品牌纷纷入局?在中国真的有那么多人喝咖啡吗?你对咖啡又是抱持着何种态度呢?
情理之中的参与者
若要追根溯源,中国人喝咖啡的历史其实很短。从林则徐《四洲志》中第一次出现“咖啡”这一词汇,到现在还不到200年时间。
而中国人的第一波喝咖啡热潮,还得从20世纪80年代,雀巢和麦斯威尔等速溶咖啡的进入算起。所以直到现在,国人养成喝咖啡的习惯,只有短短30年。
在这不长的时间里,以雀巢为代表的速溶咖啡,以星巴克为代表的连锁品牌,以三顿半为代表的主打线上市场的品牌,各自占据一方市场。此外,还有一些全新的参与者,收获多方关注。
1、纷纷涌入的餐饮零售业巨头
较早跨界做咖啡的是一些餐饮连锁品牌,其中的典型代表是麦当劳。
2009年,全球知名连锁快餐品牌麦当劳将“麦咖啡”引入中国市场,那时的麦咖啡品类还不多。不过,借助与麦当劳店紧密结合的优势,以及略低于星巴克、Costa等咖啡品牌的价位,麦咖啡在5年时间里门店规模已经达到661家。
近几年,麦咖啡开始增加全新的产品线,陆续发展成覆盖咖啡、茶饮、雪冰、糕点的四大产品线。与此同时,麦当劳更加注重产品质量的提高,卡布奇诺、美式、焦糖玛奇朵等产品的品质积极向咖啡厅水平靠拢,还在店铺中配备更好品质的咖啡机。
据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统计,截至目前,拥有麦咖啡的麦当劳门店,在全国已突破3200家。
不过,这一数量虽然稳坐国内咖啡品牌榜的前列,麦当劳却“输”给了它的老对手——肯德基。
肯德基推出自有的现磨咖啡品牌“K Coffee”是在2015年,比麦咖啡整整晚了6年,但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显示,数量已经达到6534家,仅次于瑞幸和星巴克。
K Coffee和麦咖啡一样,K Coffee同样凭借门店优势快速增长,尤其是早餐和下午茶时段的销量,咖啡成为肯德基新的业绩增长点。
然而,摆在肯德基面前的问题也随之而来,这一点麦咖啡,乃至逐渐涉及咖啡业务的7-11、罗森、全家等便利店都不能幸免,那就是如何“高端化”。
因为对于很多人来说,咖啡除了是一种提神醒脑的饮料,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喝咖啡的同时也在享受咖啡文化。但在快餐店购买的咖啡,不论价格高低,总会给人一种“速溶”的感觉。
因此,肯德基在店面装修上进行了大刀阔斧地改革。就如我们现在看到的,很多肯德基的店面已经不再使用经典的红色调,而是采用更有质感,看起来也更加高级的黑、灰、白色系。售卖咖啡的区域色彩主打咖啡色、米白色等咖啡厅最常用的颜色,让人一看去就能从视觉上感受到咖啡的醇香。
除此之外,不同于麦咖啡前些年的“佛系”打法,K Coffee经常举行促销活动,比如2019年推出28元咖啡月卡活动,总共50万张,购买月卡之后,可以在30天里每天以1元钱的价格购买中杯美式或者拿铁一杯。而肯德基的中杯拿铁售价为16元,也就是说,每月喝够两杯咖啡就能回本。
优惠力度前所未有,取得的成效也是显而易见的。百胜中国2019年财报显示,肯德基在中国售出1.37亿杯咖啡,同比增长48%。
快餐业巨头纷纷涌入咖啡市场,在这股浪潮的带动下,不少零售企业也顺势推出咖啡类饮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