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初创音乐公司,凭什么拿到华纳音乐、腾讯音乐的投资?
本溪网站建设
10月28日,据外媒报道,由人工智能科技驱动的A&R监测公司Instrumental近期将少数股权出售给了腾讯控股和腾讯音乐娱乐集团(即TME)。而早在2015年,华纳音乐集团就对Instrumental进行了投资。2018年,它还获得了由英国数字风险投资机构Blenheim Chalcot牵头的300万英镑投资。
除资本合作外,这笔交易还将促使Instrumental与TME在中国建立独家发行合作伙伴关系。对此,腾讯音乐娱乐副总裁侯德洋评价道:"与Instrumental的合作将为TME在AI技术应用中的创新带来更大的推动力,这对为用户提供更好服务、为成长中的音乐人提供良好推广、推动整个在线音乐产业健康发展来说,都是双赢。"
作为一个创建时间才7年的年轻公司,Instrumental何以让华纳音乐、腾讯音乐等音乐巨头都争相下注,它有着怎样的商业秘密?
数10亿个数据点,
每周检测5000名新兴音乐人
Instrumental创建于2013年,其创始人Conrad Withey曾担任华纳音乐总裁,他认为"以越来越聪明的方式使用数据是新音乐业务不可回避的一部分"。Instrumental在2018年3月28日获得300万英镑融资的那一天,Conrad Withey的前雇主华纳音乐收购了一家同样依托于人工智能技术而快速成长的A&R初创公司Sodatone。
Instrumental第一次登上新闻头条是在2016年。当时,它通过TalentAI所发掘的单曲《Dancing>
然后,重要的便是跟踪艺术家是否保持热门状态。以Tones And I为例,在她的第一张单曲《Johnny Run Away》发行7天后,她在Spotify上还只有900个关注者时,Instrumental就将她标记为了"热门"。从那以后,她每周都保持"热门"状态,观察到接下来几周她的火爆场面,唱片公司将对签下协议会充满信心,而距离她真正在国际上爆发还需要好几个星期。
数十亿个数据点,每周5000个新兴音乐人,数据每天更新,长期监测,Instrumental在数量、维度和时间上都尽可能追求其广度。因为算法机器相对于人的优势,并不是它们对产业、社会的了解更多,而是因为它们计算能力更强,只有当数据量足够大,就可以比人更快速地得到优化效果。而对于机器学习的辅佐角色有着清晰认识,或许就是Instrumental的商业秘诀。
音乐巨头为何争相入股这类公司?
从上述观察可以看到,Instrumental的商业核心在于从算法切入交易,利用的是数字化时代中,算法在提高匹配效率方面的绝对优势。市场是供需双方匹配的场所,在数字化时代,帮助买卖双方处理海量信息,快速找到交易对手方,算法匹配是必不可少的功能。这在A&R行业中也是同样的道理,即帮助音乐人和唱片公司匹配到最佳交易方。
而在通过算法切入交易的过程中,Instrumental同样注意到,数字化时代中,决定市场交易的旋律不再是某一指标,而是多维数据的综合结果。如今的在线交易平台,为了匹配算法能得到更高的点击率和转换率,不断完善商品信息以及用户画像的同时,也促进了市场更多维的信息传递。与此同时,机器学习在面临更大的挑战,也在承担更重要的功能。
所以,炙手可热的不光是Instrumental这一个例,而是它所代表的这一类数据公司。除了华纳音乐和TME,其他音乐巨头也纷纷入股这类人工智能驱动型A&R公司,苹果公司在去年10月收购了Asaii(技术上被收购);华纳音乐集团则在去年3月抢先收购了Sodatone。而数据分析公司也早早就被音乐平台看中,Spotify在2014年就收购了数据分析公司The Echo Nest,紧接着又在2015年收购了Seed Scientific。
除了科技进步推动产业转型这一背景下的时代因素,音乐巨头纷纷入股这类公司也有着市场考量,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自发行音乐市场的来势汹汹。据MIDIA的报告显示,2019年,依托Amuse、TuneCore、 CD Baby和Ditto等第三方服务平台的音乐人自发行市场份额为8.21亿美元,相比2018年的6.43亿,增长了25%,约占全球录制音乐市场的3.9%。换句话说,这一市场份额相当于三大之外的第四大唱片公司,比华纳音乐集团小,但比BMG多,这也意味着抛开传统机构发行模式的独立音乐人力量将越来越强大。
自发行音乐市场的日益崛起,必然使得唱片公司陷入一种焦虑之中,它们既担心明日的超级巨星被淹没在DIY歌曲的海洋里,也担心竞争对手先于他们把明日之星签走。对于音乐平台而言,加快数据分析业务的布局则是为了优化对第三方内容的推荐。当然,掌握渠道优势的平台们也并不甘于只是做歌曲的分发渠道,而是开始直接介入内容生产,不仅可以降低内容成本,减轻版税负担,抢夺热门音乐人还可以提升其在音乐产业中的话语权。